《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年总目
(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数)
学术新论
从形式到实质:社会学研究的“更进一步”
肖瑛(1·4)
隐私、符号与资本
何丽野(1·18)
国际秩序的基础之争:规则还是国际法
徐崇利(1·28)
正史与《今注本二十四史》
孙晓 卜宪群(2·80)
反思“行动中的文化”的理论逻辑
肖文明(2·87)
“婴儿潮”一代退休对养老金体系的冲击与应对
都阳 程杰(2·99)
从个体理性到市场理性——实验经济学视域下的市场理论研究
那艺 贺京同(2·112)
人生史:以“人观”认识“文明”
梁永佳(2·121)
人的跨越:人生史研究作为文明人类学的一种实践可能
赵满儿 (2·125)
学术评论
从民俗研究重新认识中国“城市性”
许哲娜(1·37)
从形式问题看西方哲学的深度研究
庄振华(1·47)
以“有序性”实现法学认识论新突破
高仰光(3·60)
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可通约吗——科学哲学视域下的思想回顾与范式比较
汪毅霖(3·72)
人工智能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进程及其挑战
封帅(3·82)
哲学诠释与公共阐释的理论异同
王成军 王瑞媛(3·91)
信息技术与政法传统:重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李晟(4·51)
近年文学阐释学辨说及其理论建构
侯文宜(4·63)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赵红军(4·76)
中国特色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谢莉娟(4·85)
前沿论坛
“务为治”:“新子学”的学术理念与价值要求
方勇(1·56)
从“经学思维”到“子学精神”:“新子学”的古典学路向
曾建华(1·67)
“新子学”视域中的“子藏学”建构与“数字人文”前瞻
陈成吒(1·77)
情感劳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拓展——引入关系向度理论的分析
张杨波(3·32)
管辖权视角下的“专业化情绪劳动”
苏熠慧(3·42)
情感劳动研究核心概念辨析与拓展
梅笑(3·52)
方法与范式
“薄”政治文化何以可为——基于认知社会学的分析
胡安宁(1·87)
科技人文融合视角下大数据的双轮驱动特征
王国成(1·97)
神经实验与神经经济学
叶航 罗俊(1·105)
会议发言
为什么要研究“技术政治学”
吴冠军(1·115)
专题研究
数字时代的破圈:粉丝文化研究为何热度不减
朱丽丽(1·119)
认同与表演: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研究
郑熙青 谭佳(1·128)
中国明星粉都研究的问题与路径
杨玲(1·138)
客观性、因果性与自然律
梅剑华(2·4)
本质的形而上学——一个批判性的概述考察
代海强(2·14)
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一元论理论观
高超(2·23)
中国人生命历程的环扣结构与世代叠加
胡珊 郑作彧(4·95)
生命历程研究质性取向及其意义
陈心想(4·109)
理论融合与方法竞合:生命历程研究新趋势
王殿玺 赵玉峰(4·122)
评价报告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进程评价:理论与实践探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1·148)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阐释学研究现状分析
郝若扬 栾澜(2·147)
学科反思
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方向
张明楷(2·32)
中国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路径
卢文超(2·45)
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进路
代洪亮(2·51)
所谓政治哲学
万俊人(4·27)
在反思中成长的外国史学史学科
陈恒(4·42)
学者聚焦之金冲及
书写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史——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李在全(2·60)
从历史深处探寻人物全貌——金冲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几个特点
邵建斌(2·67)
回到真实的历史场域——金冲及史学研究成就述评
张燚明(2·74)
学术专题
《墨经》绝学抢救性研究的意义
孙中原(2·131)
墨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朱传棨(2·137)
墨学研究的现代展开
解启扬(2·143)
学术争鸣
早期中国研究中的阐释学转向及其可能
成一农(3·4)
如何认识早期中国的“中国性”
陈民镇(3·12)
早期中国研究中的方法与材料之争
张瀚墨(3·21)
域外观察
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中心
江原庆(3·99)
论唯物史观成立初期的基本思想
大村泉(3·108)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创见
渡边宪正(3·118)
评价视角
智库研究人员评价模型构建的质化研究
王传毅 段戒备(3·133)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吴田 杨佳乐(3·145)
中文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与突破——基于图书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
蒋颖(4·133)
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评价标准研究
李利芳(4·145)
“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专题
将概念带入学术体系:为“概念孤儿”寻家
徐勇(4·4)
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概念重构
刘伟(4·10)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政治学概念建构的前置条件
郭台辉(4·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